不过,这篇文章最吸引人之处,还是它契合了公众当下对于环境信息的深度需求。
黑龙江鸡西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矸石热电厂被按日计罚772 万元。辽宁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热电厂)被 按日计罚590 万元。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化分公司被按日计罚850 万元。根据环保部的公告,今年第二季度共有55家国家重点监控企业主要污染物严重超标排放,对这55家违法企业中开出的最大罚单是江西省江西宏宇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被处罚1060 万元据《法制日报》记者了解,针对部分央企下属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环保组织曾提出环境公益诉讼,其中就有针对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动力一厂以及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等企业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动力一厂被处罚506 万元。此外,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国电葫芦岛润泽热力有限公司等央企下属企业也在处罚之列。
根据环保部的公告,今年第二季度共有55家国家重点监控企业主要污染物严重超标排放,对这55家违法企业中开出的最大罚单是江西省江西宏宇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被处罚1060 万元。抚顺长顺电力有限公司处罚850 万元。2016年10月20日至2017年3月15日,各地停止审批建成区内的新增拆迁项目作业和新增道路开挖项目(重大民生项目除外),最大限度减少施工扬尘污染。
2016年11月1日至2017年1月31日,全省187家水泥、96家铸造(除承担居民供暖、协同处置城市垃圾和危险废物等民生任务的生产线外)全部实行停产。2016年12月底前,郑州、安阳、鹤壁、新乡、焦作等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5个城市率先建成洁净型煤生产、仓储、配送体系,5个城市洁净型煤替代总量超过200万吨。2016年12月底前,全省天然气代散煤使用量达4000万立方米以上,城镇居民小区推广电采暖应用50万平方米以上,10万户以上农村居民永久性实现厨饮电气化。对边远地区、山区的水泥等企业实行一厂一策科学管理调控
受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我国再次出现大范围重度及以上空气污染状况,凸显环保治理的必要性。PPP订单的快速增加以及项目加速落地,有望推动环保行业及相关环保企业业绩实现持续高增长。
继续维持行业看好投资评级。对于第三批PPP示范项目,渤海证券指出,环保行业(统计包括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及市政工程中与环保相关的水务、垃圾处理等细分领域)项目数量及对应投资额占比分别为31.6%和13.7%,在所涉及的18个行业中均居于前列,环保行业继续成为PPP重点示范、推广领域。我国环保行业仍处于快速增长期,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行业并购重组增加,行业的集中度有所提高,平台化、融合发展的趋势明显。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固废污染三条主线的盈利模式逐渐清晰,值得关注的是,近期第三批PPP示范项目公布,将持续推动环保行业PPP模式的健康发展。
另外,根据对环保上市公司PPP项目订单的统计,2016年第三季度PPP项目订单数量及投资额均较前两个季度有明显增长,环保PPP需求正加快释放。尤其在目前市场背景下,环保类上市公司发展前景广阔,业绩表现抢眼,对于重安全的资金来说显然是一个不二选择。看好PPP加快推进下的环保行业投资机会,建议优选PPP龙头,以及PPP项目储备丰富、落地预期强、业绩弹性大的个股。事实上,环保板块一直是资本掘金的重要领域
如果已经知道了雾霾的成因和来源,为什么治不好?如果只是停留在发文件、例行检查,似乎已经解决不了问题。为什么工业园区还有刺鼻的气味?为什么还能看到烟囱冒黑烟?限产限行真的有用吗?跨区域输入的污染都是怎么来的?把雾霾治理好到底有没有明确的时间表?此类问题过去可能也有提及,但探讨得并不深,答案也不明晰。
我们要看到,这5年来,在公共层面主要是完成了全民对包括PM2.5在内的空气质量问题的常识科普。但是,到了今天,公众突然发现,他们所掌握的信息仍然不足以解答心中的疑问。
从文章后的评论也可以看出,几十个评论一片叫好,甚至称其是良心文章,并建议顶上去让环保部、政府高层看到,唯恐政府被蒙在鼓里。更一步来说,公众对于雾霾的治理有更深切的期望,大家渴望知道真相,希望政府能够破局。旁观者都已经看出来,如果环境的治理不触及现有的利益格局,怎么能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在经过了初步的环境教育后,公众也想知道,自己能够如何参与到环境问题的社会共治中来,以及政府决策背后的科学依据。当前,不仅要提高风险沟通的能力,更要强有力的改变,去解决现实中的污染问题。不过,这篇文章最吸引人之处,还是它契合了公众当下对于环境信息的深度需求。而归根结底,大家对于雾霾的焦虑感并没有消除。
可以说,对于雾霾问题,公众已经不满足于官方范式的解读了。过去的已经定格,未来还要一起前行。
无可否认,该文观点有冲击力,分析有案例和数据支撑,语言也通俗易懂,这是其能够传播的主要原因。近日,一篇名为《雾霾的真相:一个环保部门公务员的稽首》的旧文突然火了,这篇文章年初就出现在论坛上,长达上万字,以基层环保公务员的口吻分析了雾霾的真正成因,指出真正的问题在于环境监管体制有漏洞,企业偷排严重,导致大气污染物实际排放量远超理论排放量。
关于雾霾问题,民声鼎沸,想必政府不会不重视,但政府更要意识到,相关工作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过去的那一套说辞、措施或许已经部分失效。像过去那样,来了雾霾就分析一下气象原因,提醒一下公众要怎么防护,事后再给点源解析数据,一年过去再发布下全年空间质量的数据这样的工作有价值,但这样的套路大家已经熟悉了。
我们配合限行是有价值的吗?还能做什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不能再用少开车少污染这类零敲碎打的小知识来安抚大家了。尽管那篇关于雾霾真相的热文,作者身份还无法确定,其论据也还需要专业人士进一步分析确认,但无论其观点可靠性有几分,它提供了官方范式之外对雾霾问题的深度解读。PM2.5是什么?有哪些危害?它的主要来源有哪些?各种污染排放源的构成是什么?政府有哪些控制污染的措施?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官方宣传、媒体报道和网络讨论,加上类似于APEC蓝阅兵蓝这样的密集新闻轰炸,公众了解了空气质量的入门知识,并建立起了关注和讨论环境问题的习惯。应该说,这个过程对于建立环保问题的社会共治是有巨大的积极意义的,政府部门也通过这一过程完成了自我教育,做了很多工作,信息也越来越公开了。
回首过去,从2011年10月美国大使馆发布包括PM2.5在内的实时空气质量报告,到环保部将PM2.5和臭氧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将PM2.5定义为细颗粒物,再到总理工作报告提到细颗粒物的监测,而到了今天,每个人都会通过手机软件查看空气质量情况,5年来,中国关于雾霾的传播和讨论已经走过了相当一段路程但是,到了今天,公众突然发现,他们所掌握的信息仍然不足以解答心中的疑问。
如果已经知道了雾霾的成因和来源,为什么治不好?如果只是停留在发文件、例行检查,似乎已经解决不了问题。关于雾霾问题,民声鼎沸,想必政府不会不重视,但政府更要意识到,相关工作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过去的那一套说辞、措施或许已经部分失效。
我们要看到,这5年来,在公共层面主要是完成了全民对包括PM2.5在内的空气质量问题的常识科普。回首过去,从2011年10月美国大使馆发布包括PM2.5在内的实时空气质量报告,到环保部将PM2.5和臭氧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将PM2.5定义为细颗粒物,再到总理工作报告提到细颗粒物的监测,而到了今天,每个人都会通过手机软件查看空气质量情况,5年来,中国关于雾霾的传播和讨论已经走过了相当一段路程。
为什么工业园区还有刺鼻的气味?为什么还能看到烟囱冒黑烟?限产限行真的有用吗?跨区域输入的污染都是怎么来的?把雾霾治理好到底有没有明确的时间表?此类问题过去可能也有提及,但探讨得并不深,答案也不明晰。应该说,这个过程对于建立环保问题的社会共治是有巨大的积极意义的,政府部门也通过这一过程完成了自我教育,做了很多工作,信息也越来越公开了。当前,不仅要提高风险沟通的能力,更要强有力的改变,去解决现实中的污染问题。无可否认,该文观点有冲击力,分析有案例和数据支撑,语言也通俗易懂,这是其能够传播的主要原因。
旁观者都已经看出来,如果环境的治理不触及现有的利益格局,怎么能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在经过了初步的环境教育后,公众也想知道,自己能够如何参与到环境问题的社会共治中来,以及政府决策背后的科学依据。我们配合限行是有价值的吗?还能做什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不能再用少开车少污染这类零敲碎打的小知识来安抚大家了。
像过去那样,来了雾霾就分析一下气象原因,提醒一下公众要怎么防护,事后再给点源解析数据,一年过去再发布下全年空间质量的数据这样的工作有价值,但这样的套路大家已经熟悉了。PM2.5是什么?有哪些危害?它的主要来源有哪些?各种污染排放源的构成是什么?政府有哪些控制污染的措施?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官方宣传、媒体报道和网络讨论,加上类似于APEC蓝阅兵蓝这样的密集新闻轰炸,公众了解了空气质量的入门知识,并建立起了关注和讨论环境问题的习惯。
更一步来说,公众对于雾霾的治理有更深切的期望,大家渴望知道真相,希望政府能够破局。而归根结底,大家对于雾霾的焦虑感并没有消除。
顶: 3894踩: 265
评论专区